早期的佛教從現實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問題和人生的命運。佛教不接受 「創造神」 的觀念,而以 「人的行為和後果」 的原理來解釋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原始佛教以「業」 的教義取代創造神的思想,當中人受業所支配,人需為自己的業負上責任。然而,業的教義並不是一種「定命論」 ,它跟輪迴和涅槃的義理有必然的關係。
本課程以巴利文佛典作為依據,廣泛探討業、輪和涅槃三個義理,論題包括:什麼是業,業的分類,判別善惡業的標準,業的根和種子在哪裏,生死輪迴是否從業而來,業的熄滅可否視為苦的終結,佛法的善業修習,一些有關業的錯誤觀念等等。
課程的參考經典如下:
《增支部》的《一把鹽品》和《等正覺品》;《中部》的《小業分別經》、《大業分別經》、《狗戒經》和《芒果林教化羅羅經》;《相應部》的《裸形迦葉相應》。
(堂上英語授課,由蕭式球先生粵語翻譯。)
導 師: Ven.Anuruddha
導師簡介:
法師為錫蘭大學榮譽文學士,主修巴利文;英國Lancaster大學博士。在Kelaniya大學擔任教職30年。佛教巴利大學首任副校長,領導該大學成為英聯邦大學聯會會員。現任世界佛教僧伽聯會副主席。
課程編號:
開課日期:2003年09月18日
堂 數:約 32 堂
導 師: Ven.Anuruddha
導師簡介:
法師為錫蘭大學榮譽文學士,主修巴利文;英國Lancaster大學博士。在Kelaniya大學擔任教職30年。佛教巴利大學首任副校長,領導該大學成為英聯邦大學聯會會員。現任世界佛教僧伽聯會副主席。
課程編號:
開課日期:2003年09月18日
堂 數:約 32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