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長時期

  志蓮淨苑位於九龍鑽石山區,二次大戰後一片荒涼,遠遠不如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繁榮安定,人口疏落,野草叢生,附近大部份村民生活困苦,失學兒童處處皆是。由於當地沒有學校,如要上學便要去較遠的九龍城,但交通不便,道路崎嶇,且多屬私校需繳費入讀,非貧困居民所能負擔。弘智法師有見於此,決定在志蓮淨苑開辦義學,令本區失學兒童有機會受教育。1947年開始嘗試辦學,弘智法師身兼校長及教師之職達三學期之久。1948年得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幫助,學校獲教育署批准正式成為「志蓮義學」,成立了校董會(每位董事每年負擔學校經費一百元),聘卓容珍、梁麗嫻兩位女士為教師,首期學生五十九人,暫借淨苑內兩間佛堂上課,堂費每學期僅收二元四角,教師薪金每月僅六十元。儘管教學設備簡陋,教師薪金微薄,但大家兢兢業業,全心投入,令學校日見起色,逐年發展,成為志蓮淨苑以教育服務社會的良好開端。

  1949年7月,弘智法師住持任滿,因參學志切,力辭志蓮淨苑住持職務,難以挽留。志蓮董事會遂再聘請寬慧尼師為第四任住持,寬慧法師多年跟隨虛雲老和尚參禪靜修,並得虛老傳法。

  寬慧法師氣度寬宏,做事剛毅果斷,上任後即提議:志蓮淨苑作為女眾十方叢林應制定共住規約。並在海仁法師指導下很快將規約擬定完成,經董事會通過後即開始照章施行。當時志蓮道場僅有偏陋殿堂兩間,房舍破舊傾頹,寬慧法師接管後,馬上開始全面修葺房屋,大興土木,擴建殿堂,為此他率先捐款,舉辦法會,所得檀施全部撥充建築費用。志蓮仝寅四出奔走,向各方善信募捐,後又得虛雲老和尚的弟子張寬明、李寬福伉儷在經濟上大力支持,虛雲老和尚亦親函指點建設殿堂的方向位置,淨苑遂先後修葺了大殿,增設觀音殿,興建地藏殿、普同塔、報本堂等,使道場規模日益完整。

  戰後的香港人口迅速回升,自1948年開始,各方尼眾相繼回港,志蓮的比丘尼住眾也逐漸增多,到1949年12月,常住比丘尼及員工已達八十餘人。寺內原本經濟拮据,開支不斷增加,為解決困難,安定生活,大家同心協力在淨苑旁空地上種瓜種菜,又應林楞真居士倡議開辦了織毛巾的小型手工業(張寬明居士捐贈織機),自力更生苦幹實幹,渡過難關。

  與此同時,志蓮淨苑因戰爭中斷多年之講經說法也在1949年底重新展開。海仁法師率先應邀前來宣講《妙法蓮花經》,此後在淨苑升壇說法的高僧先後有筏可大和尚、顯慈法師、慧廣法師、源慧法師、定西法師、聖一法師、慈祥法師、愍生法師、寬如法師、寬榮法師、繼航法師等。

  和平後,香港全力投入重建,經濟復甦,而國內又陷入國共內戰,民不聊生,香港隨即成為避難所,大批難民再度湧入,新一輪移民潮使香港人口數創歷史新高。眾多新移民聚居於鄰近九龍城相對空曠的鑽石山搭建臨時木屋,使志蓮淨苑周邊成為香港主要寮屋區之一。

  山邊木屋缺水缺電,火災頻仍,衛生環境惡劣,隨處可見流離失所的孤兒、沒錢上學受教育的兒童和無人贍養的老人。本著佛教以慈悲為懷的精神,寬慧法師一邊修葺志蓮,另一邊帶領常住眾以有限的資源開展教育及慈善事業,實行廣修褔業,自利利他,服務社群。

  弘智法師在任時已興辦的志蓮義學,之後由寬慧法師繼任校長一職。在王學仁、林楞真等居士的大力支持下,志蓮集資後將原來的游泳池填平,改建成六間新課室和運動場,學校漸具規模,學生越來越多,並邀得具教育經驗的張致誠女士襄助校務。1950年,已是完備小學的志蓮義學獲教署批准成為津貼學校,寬慧法師轉為校監。

  1954年,志蓮淨苑開始了安老福利事業。「佛教志蓮安老慈幼院」(包括安老院和慈幼院兩部分)是由寬慧法師發願倡建的,並得香港大慈善家胡文虎先生慷慨捐助院舍建築經費二十二萬五千元,又蒙羅文錦爵士向政府申請撥地十萬平方呎,連同本苑原有地段及寛慧法師新購地基共為十四萬餘平方呎,於1954年興工建造。初時政府未批准同時開辦兩院,經胡文虎先生面謁總督解釋一切後方得照准。1954年4月由胡文虎先生行地基動工禮,工程中又得王學仁居士奔走監督。院舍建成後,內設老人床位一百張、兒童床位五十張,諸善信捐贈的大量傢具和各類用品更令基本設施齊全,具備了為女眾長者及孤女提供住院服務的良好條件。

  1954年兩院尚在籌建階段,志蓮即成立了安老慈幼兩院董事會,董事十四人;1956年又增加了董事十七人,羅文錦爵士夫人、胡文虎夫人應邀擔任名譽董事長。1957年2月7日,安老慈幼院由胡文虎夫人陳金枝啟鑰開幕,落成啟用,首任院長為寬慧法師,副院長李慈莊居士,慈幼院還聘請馮寬如女士任家長,胡文虎先生之女胡仙小姐1958年出任安老、慈幼兩院董事長。兩院首期收容了無依老人一百名,滿額後輪候入住的老人還有很多;孤女則有十七名,尚未滿額。1964年,何耀光居士為紀念母親慈恩又捐建新院舍一座,命名「何貴榮夫人紀念院」,設老人床位五十張,淨修法師任新院副院長。至此,新舊院舍共可照顧一百五十位長者,更能適應了社會對安老服務的需求,使更多老人老有所安。

  本著佛教慈悲宗旨,志蓮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孤女費用全免。寬慧法師不僅非常關注老人的飲食起居與身體健康,還常請大德法師和有道之士到院舍宣講佛理,以佛法薰陶老人,教育老人認識仁愛、忍讓、慈悲、喜捨,存忠厚養和平,明是非識廉恥,使院友在祥和氛圍下融洽相處。

  與此同時,志蓮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不遺餘力。1958年冬,香港佛教徒達五十萬人,社會人口稠密,眾信徒發起在香港建立一所佛教醫院,以慈悲心欲令貧苦大眾離苦得樂,遂於志蓮淨苑及妙法精舍草擬並成立「籌建醫院發起人小組委員會」,委員二十七人的委員會,寬慧法師是小組委員之一,草案擬成後次年寬慧法師率先在志蓮淨苑舉辦「虛雲老和尚追思法會」,籌得善款一萬二千元作為佛教醫院建院基金,儲存恒生銀行收息備用。1964年清明節,首次大規模籌款興建佛教醫院,在志蓮淨苑舉行七晝連宵的「 萬善緣法會」,分附薦主緣及延生祿位等,會內設六大壇場,禮請高僧大德主持法事,西藏甘珠活佛乘過港之便,主持密壇,共結勝緣,參與的善信眾多,盛況空前,籌得善款一百二十五萬元,同時收到捐款七十五萬元。籌建醫院歷時十餘年,獲得社會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佛教醫院於1971年落成,有幸志蓮淨苑在這功德大川中注入第一滴水,起了帶頭作用。

  歷來中國出家人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志蓮淨苑雖是一座小寺院,外圍四周是木屋群,但是寺內外修整得井井有條,早已開始實行園林綠化。在這一小塊地內有樹、花、亭、塔,還有小橋流水,幽幽曲徑,景緻怡人,不僅吸引附近居民常來休憩納涼,更有文人雅士也到此觀賞。

  淨苑正門入口兩旁石柱上刻有對聯: 「志蓮有願諸天護,淨苑無塵大士來」,上苑名:「志蓮淨苑」;進苑後還有一座牌樓,除前後各有一副對聯外, 上方皆有剛勁的題字:「入解脫門」及「出菩提路」,讓進出的人作不同的觀想。

  1956年5月23日,文人徐文鏡、吳純、蔡德允、吳因明等邀集一群香港琴家、畫家、詩人在志蓮淨苑雅集,他們興致勃勃地撫琴、吟詩作畫,「志暢神怡,樂不思返」,蔡德允並留有對志蓮景象的記載:「禪院門外,有小橋流水,曲徑幽篁,為景殊佳,深信畫人詩人,必有佳作。」

  1957年4月7日更多文人雅士相約前來志蓮淨苑會面,據周士心在《談藝錄》記載:「到會者除主方徐文鏡、趙鶴琴、吳因明、周士心之外,計有錢穆伉儷、馬鑑、曾克耑、陳士文伉儷、饒宗頤、王季遷、鄭元素伉儷、塗公遂、姚克、吳雯伉儷、劉百閔、左舜生、徐亮之、吳子深、吳浣蕙、陳仁濤、吳純白、呂振原、盛獻三、沈鴻來、蔡德允伉儷、丁衍庸、王植波、陳璿珍、張紉詩、費子彬、莊一邨、蕭立聲、冼茗牕、馬積祚、陸馨如、周熙玲、曾慧棠、陳頌量伉儷、黃美露、蘇文擢、葉百年、薛斯人、林秀芳、唐元芳、吳佳英、吳寶珠、彭襲明、蕭雲庵伉儷及黃嗇名伉儷等」,與會大眾有校長、教授、詩人、書畫家、歌唱家、音樂家、鑑藏家、作家和名媛閨秀,可見文人雅士喜歡聚集在這文化氣色濃厚的地方。

  1963年,志蓮淨苑正式註冊為有限公司,並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隨後即成立第一屆董事會,由寶蓮禪寺住持兼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的筏可老法師擔任董事長,永遠董事共五位:筏可老法師、寬慧法師、王澤長居士、林楞真居士及陳靜濤居士;第一屆董事成員包括:海仁法師、仁波法師、繼航法師、弘智法師、慧贊法師、張志真居士和藍昌源居士。

  寬慧法師除了是志蓮淨苑住持,又是志蓮安老慈幼院院長和志蓮學校校監,身兼多職,後來又致力編印《虛雲老和尚法彚》及興建虛老的舍利塔,由於辛勞過度,身體漸弱。1965年10月23日,寬慧法師立下遺囑:「深恐邃而往西,未能親自逐一交點各項,爰先行立下此紙,可依照所列處理,便可清楚手續。」在逐一明確交點公事之後,又清晰補充:「公款公物,自問一絲不苟,公私分明,對於額外食用等一切,均有補回款項。惟以日深年久,誠恐忙中或有遺忘,而致耽誤因果,茲為慎防起見,謹再補回港幣壹萬元整,以補贖以往之取用苑中糧食或日用品而忘記補回款項者,庶幾無愧於心也。」僅一個月後,1965年11月27日,法師突因腦溢血圓寂,世壽六十九,僧臘十八,淨苑上下、四眾弟子無不悲慟痛惜!

  戰後的香港經濟發展蓬勃,社會環境漸入佳境,寬慧法師在1949至1965年擔任住持,這十六年間使志蓮淨苑建成有規範的十方女眾叢林,並為日後多元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在1966年5月18日董事會一致通過成立 「寬慧監院慈善基金會」以紀念寬慧法師終生為志蓮服務的功德。寬慧法師又留下虛雲老和尚所賜的袈裟,這極具歷史價值的遺物,由志蓮住持保管,代代相傳,成為淨苑珍藏之法物。

  寬慧法師離世後,由任職董事多年的繼航法師為代主持,繼航法師為人穩重端嚴,秉承前任住持發展志蓮淨苑的志願,守業有道,事無大小皆全力以赴,把淨苑內外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另請瑞融法師為副苑長,助理苑務,貢獻良多。這段時間志蓮淨苑除了誠邀大德來講經說法,同時進行很多修繕工程,在1960-70年代,成為當區舉行不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1950年末端香港工業急速發展,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1960年代輕工業產品更是遠近馳名。由於經濟環境好轉,人民生活質素改善,孤兒的人數明顯減少,到1970年,志蓮慈幼院收養兒童僅餘五名。順應社會形勢變化,董事會宣佈停辦慈幼院,把資源投放及加強安老服務,另把空餘的院舍借與志蓮小學作圖書室及音樂室。

  1950年志蓮義學獲教署批准為津貼學校,1961年改為上、下午班,學生人數增至五百多人。先後擔任校監一職有繼航法師、陳靜濤居士及周君令居士。歷任校長、眾老師默默耕耘,以培育社會未來棟樑為己任,諄諄善誘,悉心教導學生,校舍雖小,但環境幽雅,校風淳樸,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對學校感情深厚,家長和學生都以能入讀志蓮小學為榮,歷屆升中試成績優異,後來完成大學教育的專業人士不乏其人,而當時任職本校校長趙立平先生亦是志蓮小學的畢業生。

  繼航法師任職志蓮淨苑住持多年,一再誠懇請辭,故於1979-1985年由慈祥法師擔任代住持,瑞融法師輔助。慈祥法師對香港佛教貢獻殊偉,畢生致力弘揚佛教及推廣教育,1945年因應戰後社會急切的需求,創辦大光義學,其後又開辦大光中學及幼稚園,為社會培養許多才德兼備的人才,桃李滿天下,於1978年榮獲英女皇頒授M.B.E 勳銜,成為全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出家人。慈祥法師未接任志蓮淨苑住持前,已擔任志蓮淨苑董事多年,慈祥法師對志蓮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使志蓮各項事業向前跨進一大步。

  志蓮安老院成立於1957年,一切經費由淨苑自付,未獲政府支助,當時經濟情況不容許聘請受薪職工,故院內雜務由院友義務分擔。進入80年代,隨著社會發展,安老服務質素及需求增長,為改善服務水平,聘用員工已成當務之急。遂於1979年冬代院友向香港社會福利署申請個人公共援助,1980年中獲核准,自此院方才開始向院友收取床租和膳食費,收費是按香港社會福利署厘定準則。1981年開始實行把新舊院舍統一管理,1986年開始聘請專業安老服務人士加入,令安老院職員遞增至十九人,其中包括義務醫生、執業醫生定期來院為院友臨床診治,更蒙善信補貼藥物費用,使患病的長者老有所醫。

  在1985年10月8日安老院的統計記錄,當時院友人數一百零五位,平均年齡80歲以上。一日三餐齋菜由專人照顧及編寫菜單,每早有姑娘帶領做活力操,如喜歡拜佛的可以參與早、晚課,亦可收看電視新聞,此外更可參加不同興趣小組活動,如手工、盆栽、民謠、粵曲及舞蹈班,又會定期為院友舉行生日會、組織出外旅遊、參與社區活動,參與不同的表演比賽,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等等,為長者生活加添色彩。

  1970-80年代香港經濟急劇發展,隨著社會安定,人民教育水平提高,普羅大眾對文化興趣漸濃,加上不同機構舉行佛學講座,有助於使佛法普及化,但是佛法博深如海,加之歷史源遠流長,要進一步理解三藏十二部經典,當時條件明顯不足,設立佛教圖書館是必須的,在此期間開辦了佛教志蓮圖書館,此舉除了因應時代需要更標誌著志蓮淨苑展開了文化事業。

  由瑞融法師提出創辦佛教志蓮圖書館建議,以提供研究佛教義理的資料庫及進修地點,得到志蓮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的積極支持。1981年9月,董事會決定在原慈幼院的舊址興辦圖書館,並設立了專門的圖書館小組,主席江妙吉祥,組員慈祥法師、瑞融法師、愍生法師、宏勳法師、王澤長居士、周君令居士,負責籌辦事務。1982年11月,淨苑董事會又委任宏勳法師為圖書館主任,惟性法師為圖書館秘書。志蓮淨苑董事會撥出開辦圖書館的費用二十萬,另每月六仟元作日常經費,並設立圖書基金,將原慈幼院兩層樓的房舍進行重新裝修。更獲眾董事、法師、善信踴躍捐贈六千多冊藏經、佛教書籍、期刊以及佛像;加上很多五十年代從國內移民香港的老居士去世後留下大量珍貴典籍,圖書館也及時收購作為館藏。所收集的經史典籍、參考文獻均加以分類、編目及整理,以兩層樓存放藏書,地下閱讀室放平裝書、精裝書籍供借閱,第二層收藏線裝古籍及佛教藏經,另圖書館管理員還被派往新亞研究所圖書館接受專業培訓。1986年3月8日志蓮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當時館藏佛教藏經十多套、幾萬冊有關佛學書籍,中國藝術典籍及線裝書等,收藏書籍甚豐。

  圖書館除了收藏、整理佛學典籍,為修學者和研究者提供服務外,同時亦開始與香港及國內外之大學、研究所、博物館展開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志蓮淨苑對外聯絡互動的重要橋樑。

  1982年中國佛教協會贈與香港寶蓮禪寺的《龍藏》,能得到這清代唯一官刻的漢文大藏經到港,對香港佛教界是轟動一時的事。《龍藏》是中國最後雕刻的一部大藏經,屬珍貴的歷史文物,共七千一百七十三卷,七千一百萬字。寶蓮禪寺於6月組成一百二十人代表團到北京廣濟寺請經, 10月由中國佛教協會護送來港。抵港後,在港島富麗華酒店舉行兩天公開展覽,之後送寶蓮禪寺永久供養。展覽會雖只有短短兩天,但要做的工作殊不簡單,為了令更多人有機會目睹珍貴的《龍藏》,志蓮圖書館亦有參與協助籌辦展覽。

  1981年3月始,宏勳法師每星期六主持佛法講座和梵唄班,以佛教梵唄、儀規及宗教生活為主,介紹叢林知識,吸引了一批嚮往學佛的年輕人。1991年5月起,宏勳法師又講解《金剛經》,並晚間在館內開展誦《地藏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等活動。隨後陸續舉辦各種不同課程、講座分別有:與普明佛學會合辦佛學中級班課程,王聯章居士講「淨土宗要義」,又與路德會合辦「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研討會,「刊物基本編輯概念」初期理論及實習課程,新亞文商書院梁瑞明校長講中西哲學,以至在電腦未普及化時代舉辦的電腦學習班等。1992年志蓮開始重建,新圖書館重建啟用後,又與新亞文商書院合作開辦了佛教和哲學課程。

  1988年,圖書館協助南京金陵刻經處引進新式機器,設立現代化印刷服務,以節省人力、加快印刷速度、提升印刷質素。其後印製了大量《大般涅槃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和《澹歸禪師年譜》等,協助督印了美國檀香山華僑佛教協會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註解、香港慧明精舍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實錄》、香港騰光法師發起印製的明代澹歸和尚《徧行堂集》,並於1990年發起印製古本《妙法蓮華經》。1992年出版的《佛教嘉言書法集》,獲1993年市政局頒發的最佳印製書籍獎。多年間,圖書館通過北京佛教管理部門的合法管道,協助臺灣佛教基金會將一批批佛經、佛像、錄音帶等分送到國內寺院及佛學院;1990年又資助中國佛教研究所成立電腦中心以及開展佛教文化活動。

  圖書館還以不同形式弘揚中國傳統佛教文化藝術,在1985年至1986年期間,在各界鼓勵下,圖書館將當時在國內拍攝的中國佛教寺院建築、佛像、石窟、塔等照片,在各地舉辦了佛教藝術攝影展。

  古代的寺廟、佛像往往在長期的歷史變遷和天災人禍中遭受破壞,令許多珍貴文物消失殆盡,為長遠計,宏勳法師決定到保存佛像最多的山西省各寺院拍攝,以留存珍貴的影像。在取得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會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同意後,1986年9月,宏勳法師與同行四人用了一個月時間,日夜兼程,深入山西省十個縣共十五座佛教文化重點保護建築(包括迄今全世界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南禪寺和佛光寺),拍攝了佛教彩塑圖片逾千張,搜集了許多由20年代至今的有關資料,並協助中國佛教協會及山西文物局將這些難得一見的佛像圖片及文字資料輯成大型佛教圖冊《山西佛教彩塑》。此書的編輯工作歷時五年完成,在1991年印刷出版後即獲得當年香港市政局頒發的最佳印製書籍獎;此後又由中國佛教協會及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寶蓮禪寺和志蓮圖書館協辦,展開了一系列展覽活動:1991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大會堂等多個場所、英國倫敦大學、日本京都佛教大學,1992年在新加坡、臺灣,1993年在澳洲、夏威夷等地,展出山西佛教彩塑攝影作品,藉此機會令世界各地人士接觸到珍貴的中國佛教藝術。在1994年,協助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教學大樓的建造工程。

  在1993年底,大嶼山寶蓮寺舉行天壇大佛開光大典,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十三位高僧大德主持開光,四眾弟子三萬多人觀禮,在各項活動中,圖書館全力支持,協助其全面策劃及籌辦。

  同時,志蓮安老院重建籌款義演,及志蓮淨苑舉辦水陸法會等各項法會活動中,圖書館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幾年來志蓮圖書館,不斷地做了大量弘揚佛法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工作,也為佛教界培養了人才。由最初建成後宏勳法師主持的「唱誦班」接引了一批走上學佛之路的年輕人,自此一直跟隨志蓮修習正法,透過佛法的薰陶提升生命素質,日後更成為志蓮淨苑的骨幹。

  1985年,瑞融法師升任志蓮淨苑住持。

  1991年護理安老院開始整體重建,在1995年底新院舍落成,志蓮護理安老院可容納三百五十多位長者。1993年開辦了志蓮中英文幼稚園;1994年秋,開辦了專上佛學課程,造就弘法人才;另一方面志蓮淨苑十分重視出版典籍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瑞融住持志蓮淨苑期間獲得令人矚目發展,又在董事會主席胡仙小姐多方面的支持及透過與各界的友好聯繫,使佛寺完成重建,將志蓮淨苑帶入嶄新的境地。

  重建完成後,瑞融法師年事已高,志蓮的各項工作遂交與宏勳法師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