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蓮淨苑
成立背景
○ 清末民初中國佛教的發展
○ 香港佛教的肇興
自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西方文化隨之傳入,使之成為西方人統治的國際城市;與此同時,佔香港人口90%以上的中國居民依然延續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禮教和習俗。香港的佛教事業,正是在這種中西文明的交匯融合中興起的。
清末民初,中國大陸戰亂頻仍,與方圓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較、社會較為安定成為大眾心目中的 「天涯淨土」,吸引了大批國民到來,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侶。在杳無人煙的大嶼山,南來的僧人種山蔬、置法器,結茅清修,農禪為生,二十世紀十至二十年代,已有七八十間茅蓬、靜室相繼在大嶼山出現。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國掀起的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各地大小寺院均遭衝擊,又促使不少僧眾由內地南遷,再圖發展。赴港弘法的四眾佛弟子日漸增多,其中不乏一些高僧大德,他們大都曾在中國歷史悠久的叢林擔任重要職事,德仰甚高,由於因緣和合,遷移到港,弘法利生,普照港民,使得以親近求法並皈依學佛,於此因緣,港九新界大小道場逐步建立,令祖國已流傳千年的智慧「正信佛教」逐漸傳播於這片土地上。
志蓮簡史
(一) 初創時期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為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1941年12月8日開始,香港進入為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經歷了一場大劫難,一切宗教活動都停頓下來,志蓮淨苑的佛學班也於1941年無奈停辦。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1943年,葦庵法師因病不幸往生,世壽僅三十八歲;其師覺一法師也在四天後隨之往生,世壽五十四歲。志蓮淨苑相繼失去兩位開山祖師,頓時陷入了無人主持、空前艱難的境地。
(二) 過渡時期
兵荒馬亂之中,要置身事外是絕無可能。1945年2月,日佔政府強徵志蓮淨苑用地,迫令所有佛像、物品全部搬走,幸有法雲精舍大力相助,借與房屋以安奉佛像及莊嚴品等,更得一批佛教界人士與靄亭法師同心協力,為保全志蓮淨苑殫精竭慮,功不可沒。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戰敗投降告終。德高望重的靄亭法師辭去志蓮淨苑住持職務,弘智法師繼任。
1946年10月,有四眾到志蓮,發起將志蓮淨苑擴組為「女眾十方叢林」。因港九地區沒有尼眾十方叢林,志蓮淨苑從各方面考量因緣具足,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 在1947年6月2日的特別理事會決定志蓮淨苑舉辦女眾道場,成為女眾十方叢林;1948年7月18日志蓮同人大會上,獲得一致通過。葦庵法師發心建立一所女眾十方叢林的遺願實現了。
(三) 成長時期
二戰後的四十年代,志蓮淨苑所在地的鑽石山區人口疏落,野草叢生,一片荒涼。居民普遍生活困苦,兒童大多失學,當地沒有一所學校,凡上學都要去較遠的九龍城,交通不便,而且那裏的學校多屬私校,學費非貧困居民所能負擔。見此情景,弘智法師慈悲發心由志蓮淨苑開辦一所義學,為本區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
1949年7月,弘智法師任滿,曾受虛雲老和尚傳授佛法學佛多年的寬慧法師接替成為志蓮淨苑第四任住持。
戰後各方尼眾相繼回港,志蓮的比丘尼住眾也逐漸增多,寺內原本經濟拮据,而開支不斷增加,為解決困難,安定生活,大家同心協力在淨苑旁空地上種瓜種菜,又開辦了織毛巾的小型手工業,自力更生苦幹實幹,渡過難關。
1950年,已具備完整班別小學的志蓮義學獲教署批准成為津貼學校。
寬慧法師由於辛勞過度,1965年11月 27日突以腦溢血圓寂,世壽六十九,僧臘十八,淨苑上下、四眾仝寅 無不悲慟痛惜!
(四) 重建時期
1985年中英聯合發表聲明使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前景明朗化,脫離殖民地統治指日可待。
開山祖覺一法師和葦庵法師早已計劃建立女眾十方叢林式的寺院,然適逢戰亂以使計劃落空。其後在志蓮的發展過程中,寬慧法師和歷任住持都為重建佛寺奠定基石,使淨苑具備了基本規模,但礙於當時社會需要及經濟狀況,幾十年來志蓮沒法全力投入寺院重建計劃,反而把力量集中於當時社會迫切需要的義學、安老慈幼院、圖書館等社會福利及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工作等。然而,志蓮從沒放棄重建寺院的心願。
中國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統一、特點最鮮明、散佈區域最廣泛的獨立結構體系,其基本特徵既適用於非宗教建築,也適用於宗教建築,處處反映着中華民族獨特性格與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文化在唐朝發展達至巔峰,絲綢之路及交通發達使之能廣泛融攝外來文化,糅合中西文化藝術成為當時一股世界性的文化力量,影響深遠。唐代的建築藝術已臻完美,被公認為水準最高、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其恢宏氣度和壯麗景象,唐代建築藝術之美是後世難以超越。
志蓮淨苑是傳統的淨土宗寺院,因念佛求生彌陀極樂,故名淨土宗。歷代祖師雖經戰亂及經濟困境仍堅守道場,代代相傳;而志蓮淨苑雖是香港其中的一小塊土地,但並沒忘記漢土出家人的本份,把傳統的中華文化展示,並在因緣成熟之時建設一座具規模的女眾十方叢林,令更多有緣人得以聞法,用功修行,讓大家以眾靠眾,弘宗演教,續佛慧命。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香港由小漁港急速發展為國際化大都會,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樓大廈臨立。1997年,香港將回歸祖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志蓮決定在這重大時刻,適逢天時、地利、人和,眾緣和合下,建設一座按中國傳統古建築方式的佛寺,使之屹立於回歸祖國的土地上,一方面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另一方面讓人在現代化的環境下體會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經過全面考慮後,志蓮淨苑將重建佛寺定位為一座仿唐木構建築群。
始於1980年代初,志蓮已不斷搜集有關中國傳統木構佛寺建築的相關典籍及資料。先以《梁思成文集》的記述為脈絡,再以山西佛光寺、敦煌壁畫的淨土經變圖、西安大雁塔所刻佛殿圖為依據,十多年來遍訪中國各大名剎及石窟作實地考察,並飛往日本現場大量拍攝早在唐朝建築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寺;同時搜集佛寺有關配套及莊嚴物的資料,包括壁畫經變圖、佛、菩薩、羅漢像、須彌坐、寶蓋、幢、幡、家具、供具、繡織物、法器等等。
重建志蓮淨苑在香港乃至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工程,艱巨複雜,充滿挑戰,宏勳法師是擔任整項重建工程的主力,未重建志蓮之前宏勳法師參與重建廣州光孝寺、廣東丹霞山明代別傳寺的設計與施工,其後參與建造香港天壇大佛、重建大嶼山薑山觀音寺、重建新加坡蓮山雙林寺等。法師感恩寶蓮禪寺的信任,並委任他作為藝術總監,讓他親身參與建造大佛的全程,如今天壇大佛已成香港具標誌性大型雕塑,舉世皆知,影響深遠。透過實踐,法師把多年對中國建築和佛教藝術的研究成果發揮。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積累全方位的經驗,成為日後志蓮重建的實際演練,意義深遠,作用重大。
回歸前,志蓮淨苑把握住千載難逢的機遇,1994年初舉行奠基典禮;把願力化為現實,正式展開重建佛寺工程;提交依據宋人李誡所著《營造法式》制定的中國傳統木構手造建築方案,獲得英國現代技術標準的嚴格審批;又在極度缺乏實物資料的情況下,集合中、港、日專家的集體智慧,完成重建志蓮的整體規劃和古建築工程設計;選購最優質的木材、石材和瓦;聘請具經驗的優秀木構古建施工隊伍;還聘請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專家緊跟工程,嚴格量度施工隊製做的全部木構件,科學性地將資料輸入電腦進行預裝。
第二期工程以僧舍為主1996年順利竣工;
第三期工程志蓮淨苑佛寺的唐式佛寺木構建築群於1997香港回歸中國之年竣工。
「喜功德之圓成 萬眾瞻依 福智資糧尊愛道
望海天而仰止 千花圍繞 棟宇莊嚴紹盛唐」
開幕儀式上,覺光大和尚在致詞中盛讚:
「佛教能有此成就,行之於世,攝化萬方,四眾依止,實至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