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覺一法師

開山祖師覺一法師法相
覺一法師法相

  志蓮淨苑開山住持(1934—1943年)

  覺一法師(1889—1943)字聖慈。1910年為廣州白雲山雙溪寺時任方丈太虛大師的侍者,繼北上浙江參學。1920年陪同太虛大師第一次前往香港弘法,後移錫香港,為當時著名法師之一。

1933年與葦庵、可人法師創立 「香海菩提場」,擔任社長。1934年與其徒葦庵法師創建淨土宗道場「志蓮淨苑」,弘揚淨土法門。在日軍佔領香港時期堅守道場,於苦難中往生。

  志蓮淨苑創建於1934年,開山祖師是覺一法師和葦庵法師。

  覺一法師,字聖慈, 1889年生,廣東人,1920年受戒于廣州白雲山雙溪寺。時值二十一歲的太虛大師應邀到雙溪寺任方丈,同齡的覺一法師擔任了他的侍者,隨侍左右,朝夕相處。一年多後太虛離開廣州,覺一法師也離開雙溪寺,北上浙江參學(《太虛大師全書》(六)P1310)。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經歷著劇烈的歷史變革,佛教也在風雲變幻中跌宕沉浮。面對社會上曠日持久的「廟產興學思潮」,各地佛教徒紛紛組建僧教育會,開始寺院辦學,儘管此時的辦學大多是以保護寺產為目的,但中國培養弘法人才的僧教育終於由此開始起步了。

  當時的浙江叢林,龍象輩出,代有新人,是寺院辦學的興盛之地。1906年,文希和尚開風氣之先,在揚州名刹天寧寺開辦了 「揚州天寧寺僧普通學堂」,仁山和智光是其中兩位最優秀的學生。1909年冬,楊仁山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設「祗洹精舍」,以新式教育培育佛學人才,太虛、智光、開悟、惠敏等當時的僧青年均入學受教。同時期還有我國最早的培育僧才新式學府江蘇省僧師範學堂,由月霞、諦閑法師先後主持。1913年,月霞法師于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後移至杭州海潮寺),培養出了常惺、慈舟、持松、戒塵、靄亭、智光等一批傑出的弘法人才,在國內外撒下大乘菩薩道的種子。同年,諦閑法師於寧波觀宗寺成立 「觀宗學社」,後擴充為正式僧教育機構「觀宗弘法研究社」,學僧仁山、妙柔、倓虛、靜權、寶靜、妙真、可端、常惺、顯蔭、持松等,日後皆成長為天臺重要法匠。在幾位佛門龍象的主持下,這些教學機構如磁石般吸引著全國各地發心求道的僧人絡繹不絕前往求學,浙江佛教傳統規範的叢林制度也由他們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經歷了浙江參學,接受過高僧大德的教育薰陶,覺一法師重返廣東時素質已大有提高,太虛大師在文章中形容他:「歸粵後頗端僧品,漸為信佛緇素推重」 (《太虛大師全書》(六)P1310) 。

  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重要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兼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在民初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主張,培育僧才、整頓僧制,為弘法護教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一生大力推動佛教四眾的聯合,組織佛教團體;創辦了《海潮音》月刊等佛教刊物,廣泛宣傳佛教文化;創辦及主持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多所僧教育機構,以新式教學系統培養優秀的弘法人材,流澤惠及於今;而他提出並積極倡導的「人生佛教」、「人間淨土」觀念更是對現代佛教的莫大貢獻,影響尤其深遠,其佛法與世法並進的佛教改革理念對後世的影響迄今綿延未絕。

  太虛大師離開廣東後,覺一法師與他仍保持聯繫。1920年(民國九年),太虛大師應邀赴廣州弘法,駐錫廣東的覺一法師為他妥善辦理了在廣州東堤非常國會議員俱樂部講經的講會事務。講經圓滿後,大師又應陸蓬山、潘達微、吳子芹等香港居士邀請就近轉往香港弘法,覺一法師陪同前往,全程隨行(《太虛大師全書》(六)P1310)。

  民國初年,香港的城市佛教尚未發展,僅在大嶼山等地的山林精舍、寺廟有一些法會舉行,社會上大部分人都不明佛教為何物,更不詳其教義,甚至混合佛道二教思想,神佛不分。太虛大師到港後在名園公開講經演說三天,活動組織者事前在報章廣做宣傳,吸引了大批善信和社會人士踴躍赴會聽講,以至散會時電車過分擁擠,不少聽眾只得步行回家(葉文意《香港早期之佛教發展》,載《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P26)。太虛大師在其自傳中寫道:「待到七月初……由覺一等送我與開悟同赴香港,香港陸蓬山居士等發起在名園講演三日,開啟了香港未有的講佛學風氣。」這是太虛大師於香港的第一次公開弘法,在這塊西方文化彌漫的英屬殖民地有力地推動了正信佛教的傳播,播下了佛法肇興的種子。這次講經成為一個重要的開端,促使香港的發心學佛者與日俱增,勢態喜人。

  太虛大師與香港佛教有著甚深的因緣,1910年至1935年曾五次蒞臨香港,對香港佛教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的是第二次和第五次,上述1920年由覺一法師陪同進行的名園講經即是他的第二次訪港。十五年後的1935年11月,大師由竺摩法師等陪同第五次抵港,那時覺一法師駐香港已久,與筏可、靄亭、可人等同為著名法師;而在香港各界佛教善信為太虛大師到來舉行的盛大歡迎會上,作為總代表致歡迎詞的正是覺一法師的弟子葦庵法師(釋太虛1935年講演《從香港的感想說到香港的佛教》)。